放眼全球,5G預商用已有五年,在用戶規模、網絡覆蓋、終端發展等方面都遠超預期。數據顯示:2021年底,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,5G基站總量占到了全球60%以上,建成并開通5G基站142.5萬個,且在國內擁有超過1萬個5G應用案例。
然而,就在5G應用加速落地的同時,我們發現,現有的5G技術,在一些特殊的行業應用場景中,已經開始表現出“力不從心”的狀態。速率、容量、時延以及可靠性方面,并不能100%滿足場景的需求。
難道被人們寄予厚望的5G,還是難當大任?當然不是。之所以會出現5G“力不從心”的情況,主要原因在于——我們現在只用了“半個5G”,且應用場景中的5G并非一項孤立的技術,當它與其他核心技術融合時,才會發揮出真正的價值,并加速元宇宙的到來!
本期內容將先為大家介紹“半個5G”,以及5G是如何與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邊緣計算、北斗技術相互賦能的。下一期推文將在元宇宙的背景下,繼續帶大家探討5G與數字孿生、AR/VR、8K、區塊鏈技術全面開花的發展趨勢,敬請關注。文末還可參與話題討論哦~
“半個5G”
5G爆發期來臨,是時候讓毫米波登場了
5G雖然標準是唯一的,但頻段卻有兩種。一種叫Sub-6 GHz頻段,頻率范圍是6GHz以下。另一種叫毫米波頻段,頻率范圍是24GHz以上。我們國內目前只商用了Sub-6 GHz頻段的5G,沒有商用毫米波頻段的5G。所以,5G的全部能量,并沒有得到徹底釋放。
首先,從技術的角度來說,毫米波擁有四大技術優勢:
提升速率:目前想要進一步顯著提升網絡的速率帶寬,只能在頻譜上做文章。Sub-6 GHz頻段最大100MHz的頻寬,而5G毫米波,頻帶達到200MHz-800MHz。
更低的時延:5G毫米波的時延可以做到Sub-6GHz的四分之一。
體積小巧:毫米波的波長很短,所以,它的天線非常短。這樣一來,毫米波設備的體積就可以進一步縮小,擁有更高的集成度。
高精度的定位能力:毫米波的定位,可以精確到厘米級甚至更低。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汽車都在采用毫米波雷達的原因。
而針對毫米波穿透能力弱,覆蓋距離短的缺點,現在更先進的多波束技術已經極大地改善了毫米波的覆蓋問題,實現了非視距傳輸,完全可以滿足商用需求。
綜合毫米波的優缺點,最適合它的應用場景,就是機場、車站、劇院、體育館等人員密集場所,以及工業制造、遠程控制、車聯網等對時延非常敏感的垂直行業場景。從具體的應用領域來說,虛擬現實、高速接入、工業自動化、醫療健康、智能交通等,都是5G毫米波的用武之地。
一、5G+物聯網
5G殺手锏業務的應用探索
物聯網是5G影響最大,同時也是受益最大的領域。業內認為5G是為萬物互聯設計的,未來僅有20%左右的5G設施是用于人與人之間的通訊,而80%將用于物與物、物與人的連接,即物聯網。那些曾受限于傳統移動通信,無法施展拳腳的服務應用,都可以在5G下獲得實踐。
從需求層次來看,物聯網首先是滿足對物品的識別及信息讀取的需求,其次是通過網絡將這些信息傳輸和共享,隨后是聯網物體隨著量級增長帶來的系統管理和信息數據分析,最后改變企業的商業模式及人們的生活模式,實現萬物互聯。
因此,未來的物聯網市場將朝向細分化、差異化和定制化方向改變,連接數規模預計將近十萬億。同時,流量的增長將極大地觸發數據應用的規?;l,這也為依托于大數據資源進行智能決策的物聯網應用,挖掘了更多的用武之地。
二、5G+云+大數據+AI
讓5G具備AI能力,實現5G云能力的普惠化
萬物皆為終端。它們產生的海量數據,通過5G網絡,可以傳遞到云端的數據中心。借助云計算、大數據技術,我們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儲存、分析和計算;還可以引入AI人工智能,通過強大的算力和算法,對數據進行深度處理,挖掘出更多的價值。同時,云端和AI,也可以通過5G網絡,對終端下達指令,進行精準控制、協同管理。
未來“5G+云+AI”將成為適配不同行業領域的定制模式,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巨大的商機所在。
諸如智能家居、智能電網、智能農業等IoT類場景,以5G實現高密度連接,以AI算法和算力實現自動化流程。又如在一些工業自動化場景中,客戶需要精確地控制一些工業設備來完成各個零件的組合和裝配,這都需要5G+云+AI進行定制化的能力適配,從而釋放更大的產業價值,并加速元宇宙的到來!
三、5G+MEC
MEC邊緣云:5G行業應用的催熟劑
5G,不僅實現了數據的流動,也實現了算力的流動。伴隨5G出現的移動邊緣計算(MEC)技術,其實就是將部分算力資源下沉,可以滿足時延等方面的更苛刻需求。通過在無線接入網絡的邊緣節點處部署具備計算、存儲和通信能力的服務應用平臺,MEC能夠有效處理終端用戶的高時效性業務需求,大幅度縮短端到端時延,并解決核心網絡的數據流量瓶頸等相關問題。
MEC的應用場景十分豐富,包括智能視頻加速、監控視頻流分析、VR/AR、密集計算輔助、企業專網應用、車聯網以及網關服務等;從目標群體的角度可以分為2B類應用和2C類應用,前者針對企業園區場景的本地化業務需求,后者主要關注如何通過云邊能力協同來改善用戶體驗。
未來,只有運營商與廠商以及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創造5G MEC開放環境,形成產業鏈合力,打造共創共贏的MEC邊緣生態,才能挖掘更多的應用場景,從而釋放邊緣計算的長期潛力,持續推進產業發展。
四、5G+北斗
相互賦能,充分釋放“快、準”定位能力
5G解決數據高速傳輸問題,北斗解決時間空間高精度問題。其中,5G的優勢在于“快”,傳輸快,最高達10Gbit/s,下載一部電影只需要一秒鐘,是4G的100倍,同時延時低于1毫秒,4G為30-70毫秒。而北斗的優勢在于“準”,全球定位精度可達5至10米,授時精度可達10到20納秒,服務可用性優于99%。
在5G與北斗相互賦能方面:對北斗來說,5G的高速率、大容量,可以穩定傳輸北斗地基增強時空位置修正信號,使得北斗的時空精度更高;對5G來說,北斗有感知、認知時空位置的功能,使所有信息能從生成開始,就能夠給它進行時空位置定位,使得它在網絡上的活動或者在網絡上什么地方駐留、待多久的時空軌跡都能知道。
例如本次北京冬奧會上,由中國首創的越野滑雪裁判輔助系統就結合了北斗精準定位功能與5G高速傳送特性,在運動員易出現犯規行為的地段“布控”,每15秒鐘回傳比賽視頻,更好地幫助裁判執裁比賽。
在下一篇中,我們將探討元宇宙背景下,5G與數字孿生、AR/VR、8K、區塊鏈技術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。敬請繼續關注!